全国服务热线:18948352970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黄冈市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


黄冈市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一、攻坚思路

  坚持协同减排、源头防控,聚焦臭氧生成前体物VOCs和NOx,加快推进含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强化化工、制药、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领域的VOCs深度治理,加大水泥、工业锅炉、工业炉窑、移动源等重点行业领域的NOx减排力度。坚持重点突出、分区施策,以3月-10月为重点时段,积极推进各辖区臭氧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科学监管、标本兼治、补齐短板,强化臭氧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完善臭氧和VOCs监测体系,提高治理设施运维管理水平,全面提升VOCs治污设施“三率”(VOCs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运行率、治理设施去除率)。加强执法监督,提升环境执法监管能力。

  二、含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行动

  (一)加快落实源头替代。全面推进汽车整车制造底漆、中涂、色漆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推广低VOCs含量涂料在木质家具、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钢结构、船舶制造技术成熟的工艺环节,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使用。相关企业按要求建立VOCs原辅材料台账并制定源头替代工作计划,将全面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和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白莲河库区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二)有序推进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严格执行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VOCs含量限值标准。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相关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环节VOCs含量限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臭氧污染高发季加大检测频次,曝光不合格产品并追溯其生产、销售、进口、使用企业,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等参与)

  三、VOCs污染治理达标行动

  (一)有序推进低效治污设施整治。全面梳理VOCs治理设施台账,分析治理技术、处理能力与VOCs废气排放特征、组分等匹配性;针对采用单一低温等离子体、光氧化、光催化等低效治理技术或非水溶性VOCs废气采用单一喷淋吸收等不适用治理技术且无法稳定达标的,加快推进治理设施升级改造,严把工程质量,确保达标排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应急管理局等参与)

  (二)深入开展无组织排放控制。按照“应收尽收、分质收集”原则,全面提升VOCs废气收集效率。对照《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全面排查VOCs无组织排放问题并迅速整改,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化工、制药、农药行业应严格控制储存、装卸损失,强化废水废液废渣系统逸散废气治理,重点治理储罐配件失效、装载和污水处理环节密闭收集效果差等问题,强化装置区废水预处理池和废水储罐的废气收集,按照标准规范开展泄露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储罐按照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及相关行业排放标准要求,进行储罐和浮盘边缘密封方式选型,定期开展储罐部件密封性检测。焦化行业应严格酚氰废水处理环节密闭要求,加强焦炉密封性检查及焦炉工况监督,谨防煤气管线及焦炉等装置泄露。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应着力提升集气罩收集效果,严格落实含VOCs原辅材料和废料储运、使用等环节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

  (三)严格非正常工况管控要求。化工企业应提前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开停工、检维修计划;制定非正常工况VOCs管控规程,严格按规程操作。企业开停工、检维修期间,退料、清洗、吹扫等作业产生的VOCs废气应及时收集处理,确保满足标准要求。火炬、煤气放散管须安装引燃设施,配套建设燃烧温度监控、废气流量计、助燃气体流量计等,排放废气热值达不到要求时应及时补充助燃气体。(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应急管理局等参与)

  (四)深化园区和集群分类整治。分类实施重点产业集群污染集中治理,家具、彩涂板、皮革制品、制鞋、包装印刷等以小企业为主的集群重点推动源头替代,汽修、人造板等企业集群重点推动优化整合。加快开展涉VOCs“绿岛”项目建设,红安家具产业园、团风钢构集群等同类别工业涂装企业聚集的园区和集群,推进建设集中喷涂中心并安装高效VOCs治理设施;同类型有机溶剂使用量较大的园区和集群,规划建设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鼓励黄州火车站化工园、武穴马口工业园活性炭等吸附剂使用量大的园区和集群建设吸附剂集中再生中心;推广建设钣喷共享中心,配套建设适宜高效VOCs治理设施,钣喷共享中心辐射服务范围内取消使用溶剂型涂料的钣喷车间。(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油气回收综合监管。开展储运销环节油气回收系统专项检查工作,确保达标排放,每年至少开展1次。有序开展加油站(仅销售柴油加油站除外)三次油气回收治理工作,2024年底前建成区年销售量3000吨及以上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设施安装改造与在线监测联网,建成区其他加油站2025年底前完成三次油气回收设施安装改造。2024年6月1日前,具有万吨级及以上油品泊位的码头、现有800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按照国家标准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对汽车罐车密封性能定期检测,严厉查处在卸油、发油、运输、停泊过程中破坏汽车罐车密闭性的行为,鼓励探索将汽车罐车密封性能年度检测纳入排放定期检验范围。探索实施分区域分时段精准调控汽油(含乙醇汽油)夏季蒸气压指标。(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中石油、中石化黄冈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NOx污染治理提升行动

  (一)开展低效脱硝设施排查整改。开展采用脱硫脱硝一体化、湿法脱硝、微生物法脱硝等治理工艺的锅炉和炉窑的排查抽测,督促低效治理设施整改。鼓励采用低氮燃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活性焦等成熟技术。(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等参与)

  (二)加快推进超低排放改造。2024年底前全面完成武穴亚东水泥和华新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参与)

  (三)加快工业锅炉和炉窑达标改造。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生物质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无法稳定达标的,加装高效脱硝设施。有序推进陶瓷、石灰、砖瓦等行业炉窑提标改造。(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参与)

  五、臭氧精准防控体系构建行动

  (一)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作用。持续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全面推进臭氧来源解析、生成机理和传输规律的研究,推动重点行业本地化VOCs源谱构建,提升臭氧污染精细化管控水平。有序开展生产季节性调控,鼓励引导企业在污染天气期间妥善安排生产计划,着力提升企业和市政工程涉气污染精细化管理水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科技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二)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持续开展园区、道路、铁路货场站等空气质量监测,开展大气环境非甲烷总烃监测,臭氧超标县(市、区)开展VOCs组分等光化学监测。加强涉VOCs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环境VOCs监测。(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

  (三)深化臭氧污染联防联控。加强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着力提升臭氧污染预报准确率;深化武汉都市圈臭氧污染联防联控,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研究和落实区域统一的臭氧污染预警标准和应对措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气象局参与)

  六、污染源监管能力提升行动

  (一)强化污染源监测监管。持续对VOCs和NOx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企业按要求对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和维护保养,有效数据捕集率应达到75%以上。自动监测设备数采仪采集现场监测仪器的原始数据包不得经过任何软件或中间件转发,应直接到达核心软件配发的通讯服务器,对在线数据造假的有关单位严惩不贷。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配备便携式VOCs检测仪,臭氧污染问题突出及化工企业集中的团风县、浠水县、武穴市、罗田县等生态环境部门加快配备红外热成像仪。(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

  (二)深化治理设施运维监管。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监管,VOCs治理设施较生产设备要做到“先启后停”。强化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吸附剂、吸收剂、催化剂等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定期更换和利用处置。加强旁路监管,非必要旁路应取缔;确需保留的应急类旁路,应向市级生态环境局报备,在非紧急情况下保持关闭并加强监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参与)